三尺讲台,她以智慧点亮万千学子的科技梦想;实验室中,她用创新突破人工智能的医学边界;团队建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凝聚科研力量;育人路上,她将温情化作托举青春的翅膀。西安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潘晓英教授用二十载如一日的坚守,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关、团队建设三大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巾帼答卷,诠释了新时代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一、深耕教坛:以新工科理念重塑育人生态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潘晓英始终将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这句话作为教育信条。面对人工智能浪潮对传统工科教育的冲击,她提出了"三维联动"育人模式:以思政教育铸魂、以产教融合赋能、以个性发展筑基。主导构建了"基础+模块+项目"的课程体系,将华为鸿蒙系统开发、医学影像AI分析等前沿技术引入课堂,相关教学成果或西安邮电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 此处隐藏1113字 ……
三、团队锻造:构建女性科技人才的"成长磁场"
"真正的科研不是一个人的马拉松,而是一群人的接力赛。"作为团队带头人,潘晓英特别注重女性科研人员的培养。她创建"三维赋能"机制:学术导师制破解成长困惑、项目责任制激发创新潜能、人文关怀制营造温暖氛围。
几位青年教师仍记得刚入职时的受挫迷茫,潘晓英不厌其烦地帮助其分析现状、制定规划,手把手领上了独立科研的道路。"潘老师教会我们,女性做科研既要像水一样柔韧,也要像钢一样坚韧。"如今已是副教授的她们,带领学生斩获"互联网+"大赛省级金奖、教学比赛崭露锋芒,成为团队的中坚力量。
为提升女性科研人员的国际视野,她设立"芳华学者"计划,累计选派6名教师和学生赴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进修。团队建立的"友好型"实验室更是充满人文关怀:实验室配备冰箱零食,定期举办团建活动,实验室独属新年礼,每个月的生日会,这些细节让团队成员感叹:"这里既是攻坚克难的战场,更是互相扶持的家园。"
这种独特的团队文化孕育出丰硕成果:团队中女性占比达65%,累计培养研究生127人,其中女学生占比58%。2022年,潘晓英荣获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被大家亲切誉为"硬核科技领域的温柔力量"。
四、育人育心:用爱与智慧托举青春梦想
在潘晓英的抽屉里,珍藏着一幅特殊的"家谱图"——100多名学生的照片组成大树形状,每片叶子都写着毕业去向。"每个孩子都是待琢的璞玉,教师要做的,是发现他们独特的光彩。"她首创的"五个一工程"培养方式(精读一本经典、参与一个项目、发表一篇论文、获得一项专利、完成一次公益),已成为西邮研究生培养的标杆模式。
一个来自陕北农村的男孩,曾因家庭贫困打算放弃读研。潘晓英不仅自掏腰包垫付学费,更发现他在FPGA硬件加速方面的天赋,亲自指导其开发出低功耗医学图像处理芯片。该成果获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如今他已成为中航某所的助理研究员。"潘老师让我相信,寒门学子也能用代码改变命运。"
在科创竞赛指导中,她独创"三阶孵化法":创意阶段鼓励天马行空、研发阶段要求严谨求实、转化阶段注重价值引领。2022年,她指导的"XY-Elite"团队凭借"AI助盲眼镜"项目夺得"互联网+"省级银奖。这款集成物体识别、语音导航功能的智能设备,已帮助多位视障学生独立出行。当学生项目负责人听到视障儿童说出"AI姐姐带我找到了教室"时,他深刻理解了导师说的"技术向善"之真谛。
花落尘静红颜笑,人生无悔映初心。潘晓英说:"我愿继续做科技报国的螺丝钉,做学生成长的铺路石,做团队前行的火炬手。"这,就是新时代巾帼科技工作者的最美模样——以智慧熔铸师魂,用创新注解担当,让生命与时代共振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