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正式启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5所试点高校发布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并与企业签约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
让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推进人才培养与发展需求适配
应用型高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为引导高校紧密对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所需,主动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海选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5所高校先行开展试点并逐步推广到全市高校。
…… 此处隐藏1100字 ……
此次试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产业需求优化招生选拔与培养方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上,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实现学生培养与产业企业的需求精准对接。例如,上海电机学院按照“大一选专业,大二选产业,大三选企业,大四选就业”的培养路径,构建“1234”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四段式”校内外集中实践。本科生在第2、第4、第6和第8学期分别进行为期1个月、2个月、3个月和4个月的综合实践。大一1个月开展工程训练和企业认知实习;大二2个月在校内工厂开展综合实验和专业实践教学;大三3个月进行驻企顶岗锻炼;大四4个月驻企开展毕业设计,实现学生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借此,上海希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建设应用型协同育人平台,探索实行学校教师+企业导师、课堂学习+企业实习、专业教材+行业标准、理论测试+项目设计、实践教学基地+企业生产场所、实践教学作业+企业岗位任务等多维度、全要素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水平、企业发展、产业创新和就业质量的同频共振。
同时,高校和企业将共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充分利用产业园区、大学科技园、行业龙头企业等优质资源,根据企业提供的生产服务真实场景和技术要求构建实习实训环境,建设产学研用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练;根据学生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系统设计实习实践环节,打造“学校+企业”双学习环境;师资上,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教师招聘和专业职务晋升时优先考虑具有行业背景或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
上海推进企业案例、企业产品进课程,邀请企业工程师、高管上讲台,打造行业产业共建课程;深化高校和行业产业合作,采用互聘、双聘机制,聘请企业高水平专业人才参与教学。
让企业成为评价主体:优化考核评价机制
此次改革试点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评价标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行业的成效作为学校办学绩效的主要考察指标,建立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评价机制,构建以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实际服务贡献度、特色优势显示度等为评估重点的办学评价新模式,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调整办学理念和资源配置模式。
例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毕业生的发展进行长周期跟踪评价,并根据评价反馈结果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同时,此次改革将完善学生学业评价机制,突出实践应用导向,鼓励与企业合作开展相关行业任职能力认证,强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强化教师在相关行业的经历、与企业合作的质量,使用新技术和新案例开展课程改革的成效,突出对教师开展产教融合教育教学的成效评价,引导教师在产教融合“赛道”上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例如,上海电力大学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构建适配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适合本校校情的联动改革机制,以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为导向,完善激励机制,推进试点学院及专业新进教师住企实践。